走訪白琳老街,恰逢是初一,可以看到各家門前都在燒香祭拜,打卡丁合利,是民國時期的建筑,大大的青石板,述說一段歷史軌跡。白琳老街,尋找最初的白茶與白琳工夫,這里,曾發(fā)生過不平凡的事。
張時定人物簡介
1959年畢業(yè)于福安農(nóng)業(yè)學校茶葉專業(yè),1962年創(chuàng)辦茶葉研究所。1980年以來,歷任福鼎市白琳國營茶葉初制車間主任、技術副廠長、國營湖林茶廠廠長。1989年經(jīng)地區(qū)審評委員會確認為“制茶工程師”。
張老師以前在國營茶廠主要負責什么方面的工作?
1959年夏,當時與茶葉專家江孝喆、鄭秀娥,福鼎的楊祖鎮(zhèn)、馬堅忍等多名茶葉科技工作者,在翁江茶場創(chuàng)辦福鼎縣茶葉研究所,開辟茶樹品種園進行茶樹品種品質比對,全國各地的茶樹品種,像梅占、云南大葉種等15個品種選育,最后發(fā)現(xiàn)大白大毫最適宜福鼎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用一寸一芽一葉的短葉進行扦插培育,開墾茶山種植茶苗改良原有茶園,起示范推廣作用。
當時茶園除草是一個很大的麻煩,茶苗培育出來之后種植,產(chǎn)量低的茶樹進行臺刈拼行,新墾茶園茶樹0.5×0.5米兩行條栽,形成密植免耕的狀態(tài),成年茶樹分枝較多,較密,形成樹蔭,地下的雜草就不容易生長。苗木在白琳培育,然后往全國范圍推廣,可以說白琳是大白的推廣基地。
那機器做茶什么時候開始的呢?
上世紀70年代,福鼎的茶葉加工生產(chǎn)快速發(fā)展,茶葉手工制作已適應不了生產(chǎn)的要求,福安社口茶科所研究以機械來代替手工生產(chǎn),我當時被推薦過去學習。從單鍋手工殺青改為單鍋機械殺青,再發(fā)展為雙鍋、三鍋、滾筒式機械殺青生產(chǎn);將原有的爐管灶改造為無煙灶和鍋爐。學成歸來后,由福鼎市茶業(yè)局招集各鎮(zhèn)農(nóng)機人員和泥匠集中在翁江茶場和翠郊茶廠進行傳授技術并全面推廣。
那張老師能跟我們簡述一下當時白茶的加工工藝嗎?
當時更多的靠天吃飯,自然萎凋的一個狀態(tài)。但若是遇到下雨,還是會在室內(nèi)進行加溫萎凋,不然茶葉會壞掉。房間一側用炭火燒,鐵板鼓熱風吹到室內(nèi),另一側將濕氣抽走。萎凋要歷經(jīng)40個小時,鮮葉含水率達到15%左右。
那張老師如何看待現(xiàn)在有些白茶萎凋十幾個小時?
其實我們白茶主要是靠萎凋失水,那細胞里面主要有游離水、生物水和結合水,當失水過快時,細胞的生物水來不及補充,所制成品茶葉質量不好!
白茶壓餅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?
1971年的時候,有私人開始壓餅,當時比較落后,用的是千斤頂壓餅,壓出來的餅比較緊實,但是并未大規(guī)模壓餅。
那時候會有意識的存白茶嗎?
不會,那個時候都是計劃經(jīng)濟年代,計劃多少,做多少茶葉,不會留,等到1980年后私人茶廠有了,茶賣不掉,發(fā)現(xiàn)陳茶更香,更好喝,才開始存茶。
那白琳工夫有斷代過嗎?
白琳工夫沒有斷代過,一直都有做的。白琳初制白毫銀針最早在白琳廠,白毫銀針和紅茶一起出口給蘇聯(lián),而且伊麗莎白指定茶品白琳工夫,與蘇聯(lián)斷交后,紅茶改綠茶。但會有私人定制,所以每年會內(nèi)銷幾百斤。只是量少,但未斷代過。
那時候還有一個紅茶品牌,叫“蓮芯米”。采用菜茶一芽一兩葉,精制完后細小,菜茶香濃,鮮甜還有毫香。
來源于:茶葉點評網(wǎng)